2013年,阴历癸巳年。
癸巳年,即俗称的“蛇年”。提到蛇,不少人觉得“不好”,甚至将十二生肖中的“蛇”改称为“小龙”。其实,“蛇”在早期中华民族信仰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从“开天地”的盘古,到“抟土造人”的女娲,再到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在远古的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似乎一直与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文传说和现代考古都证明,我们引以为自豪的“龙的传人”应改口,中华民族实是“蛇的传人”!
中华人文始祖盘、女娲都是“蛇”
有一个叫“盘古开天地”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神话说的是“盘古”这位中国式上帝创造了宇宙。盘古长什么样儿?据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中引三国吴人徐整着《五运历年纪》的说法,“盘古之君,龙头蛇身。”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盘古即是一条蛇神。
盘古太虚幻了,史书和传说中也没有说他创造了中国人,中国人是女娲捏出来的,即所谓“抟土造人”。女娲,因此被视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女性人文始祖。
女娲是什么样的神?原来也是“蛇”。
这个说法许多古籍中都有,《列子·黄帝篇》称,女娲“蛇身人面”;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女娲“蛇身人首”;三国曹植《女娲画赞》称女娲“人首蛇形”。这样的描述算人还是蛇?当然算蛇,之所以有了“人面”,那是在远古蛇崇拜时期,古人将之拟人化了。
女娲怎么造人的?《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这个记载的中心意思就一点,当年地球上没有人,是女娲创造了人。她怎么创造的呢?就是用黄土和泥,与现代的泥塑大师一样,将人一一捏出来的。唐代诗人李白也相信这个传说,其《上云乐》中称,“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
既然说我们都是女娲造出来的,我们自然是“蛇的传人”。
中华男性人文始祖伏羲是“蛇种”
另一说法,女娲与伏羲结婚后孕育了中华民族。伏羲是中华男性人文始祖,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是亲兄妹,他们的结合实是原始社会血婚制的反映。伏羲到底长什么样子?有不少说法,一称“牛身人面”,亦说是“蛇身人面”,而“蛇身人面”说更靠谱,更符合情理。
伏羲、女娲蛇身人面的传说,在现代考古发现中也有反映。在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大墓中,曾出土一件特殊文物:一头两身蛇形木器,此木器虽然头部残损,但还是能看出大概,右留一横绘大眼睛,蛇身相交;双尾勾曲,跟后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相似,推定这就是商代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以后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均没有脱离“蛇身”这一构思。如在出土完好古尸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所出土的帛画上的女娲形象,便是蛇身。至于在已发现的大量的汉画像石上,伏羲、女娲都是蛇身相交缠在一起。
在成都发现的一块东汉画像砖上,伏羲和女娲交尾图更特别,伏羲女娲紧紧交在一起,两人两臂间还有一个小儿,将“伏羲女娲创造了人”这种人文意境,表达得更清楚。
伏羲到底是不是蛇?古籍上有说法。南宋罗泌《路史》注引《宝椟记》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虫也而孕,十三年而生伏羲。”意思是,伏羲的母亲在华胥水边玩,与“虫”交媾,怀上了身孕,一直怀了13年才生下儿子伏羲。这里让伏羲母亲怀孕的“虫”就是蛇,自然伏羲是蛇之子。
前秦王嘉在《拾遗记》中对此传说的演绎就更明白了:“神母游其上,有青蛇绕神母,久而方灭,既觉而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将伏羲之父具体到了一条“青蛇”,受孕时间则少一年,是“十二年”。
伏羲的母亲名字也叫“华胥”,她到底是如何怀上伏羲的,《太平御览》另有一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伏羲)。”《太平御览》这句话引自古本《诗含神雾》,意思是华胥踩到一个神秘的大脚印怀孕的。
这大脚印是谁的?从《山海经·海内东经》上可以找到答案:“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原来是雷神留下的脚印,这“雷神”就是一种被说成“龙身人头”的蛇。
所以,不论什么版本的传说,最后都说明伏羲的母亲本为“蛇种”,与“蛇”交媾怀孕,才生下了伏羲。伏羲在传说中也被称为“雷神”之子。
中华另一人文始始祖蚩尤是“大虫”
中华民族被认为是炎黄子孙,即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和黄帝的后代。炎帝和黄帝传说中都是“龙”,可是若论他们母亲的出身,却不尽然。
炎帝和黄帝是兄弟俩,据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晋语》中的说法,他们的父亲叫“少典”,母亲叫“有蟜氏”,即所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一说,但有蟜氏原本是一条蛇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蟜,虫也。”南朝梁顾野王《玉篇》则将之释为“毒虫”,蛇在中国古代便被称为“虫”,即《说文解字》中说的“它,虫也,从虫而长。”长长的虫就是“蛇”,毒蛇往往就是“毒虫”。炎帝和黄帝母亲是“蛇”,那儿子自然是蛇后代,即蛇的传人。
退一步说,就算有蟜氏是蛇这一说法有点牵强,从黄帝、炎帝的父亲“少典”身世来说,也可以证明她是“蛇的传人”。少典是上面说过的伏羲和女娲之子。而伏羲和女娲本来就是一对蛇兄蛇妹,其后代自然是“蛇种”,故而《山海经》中说黄帝是“人面蛇身”。《说郛》说他是“龙身而人头”,这里的龙身实指“蛇身”。
所以,黄帝部落使用了蛇图腾(后来变成了“龙”),公开宣布自己是“蛇的传人”。
至于另一个不被看重的中华民族始祖、传说中的黎族部落酋长蚩尤,也是一条“蛇”。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在战胜蚩尤之后,才形成了今天的华夏民族主体。黄帝先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之后蚩尤不服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成为天下之王。
炎帝、黄帝、蚩尤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古籍中有不同版本,《逸周书·尝麦篇》称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于是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山海经·大荒北经》又称,蚩尤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蚩尤被杀后,其统领的东夷、九黎等部族便融入了炎黄部族。蚩尤原本就是一条“大虫”。《说文解字》称,“蚩,蚩虫也。”既是“虫”,又还原到“蛇”上面了,“虫”就是蛇啊;蚩尤及其部落与炎黄部落一样,也是“蛇的传人”。
“闽” “蛮”族人都称自己是蛇的后代
上述是从传说和史料层面进行分析的,而从现实中一些少数民族的信仰中,仍可以找到“蛇的传人”的印记,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至今都有人认为自己是“蛇种”。
目前的台湾高山族便十分崇拜蛇。自隋唐以后,高山族就是以蛇为图腾,喜欢文蛇纹。《隋书·琉球传》即称,“(高山族)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另一土着派宛族也认为,他们的民族起源于蛇,所以对蛇极虔诚崇拜,不敢杀害。
在中国省市自治区的简称中,福建省叫“闽”。闽,与另一个字“蛮”,都是一种大蛇,进而形成了一个以崇拜蛇为特征的古代闽越族。这个民族,以蛇为图腾,以蛇为其祖先,喜欢断发文身,自称“蛇的后代”。所以,《说文解字》中称,“蛮,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
如今生活在闽广两地、以海上捕捞为生的“蛋家人”(蛋民),其远祖就是这个民族的,仍以蛇为民族图腾,加以崇拜,会供奉蛇神。不同的是,他们不再说自己是“蛇种”,而称为“龙种”。
南方少数民族中的蛇氏族,一直视自己为“蛇种”,是蛇的传人,至今仍崇拜蛇,禁捕蛇,禁食蛇,甚至连蛇皮也不用。不同的蛇氏族,还有不同版本的传说,怒族蛇氏族传
说是母女四人上山打柴碰到一条大蛇,强迫与其中一个姑娘结为夫妻,三女儿为保全母亲性命,自愿嫁给蛇,生下许多后代成为蛇氏族。傈僳族蛇氏族,则传是古时姐妹两人与巨蛇婚配,生儿育女,遂有蛇氏族。
同样的,侗族也认为自己的民族是“蛇的后代”,相传侗族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婚配,生下一男一女,成为侗家祖先,所以也以蛇为图腾。
“蛇的传人”为何变身“龙的传人”?
既然中华民族是“蛇的传人”,为何后来又说成了“龙的传人”?这里面比较复杂,至今民俗学者也没有能真正讲清。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虚构的,其他11种动物在自然和现实中都存在。在早期,蛇与龙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蛇即龙,龙即蛇,至今大家仍管属蛇的称为“属小龙”。《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这里的“鳞虫”就是蛇之一种,也许就是蛇族中传说的“腾蛇”。《周易》中所说的“潜龙”、“飞龙”,实际也是不同存在形式的蛇。
但从《说文解字》的解释来看,“龙”这种蛇,本领比一般蛇更强大,“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所以许慎称之为“鳞虫之长”。
后来,随着古人对龙的敬畏日渐增长,龙慢慢地从“蛇”中独立了出来,有了专门的“龙族”。古人或许是从其他动物身体上得到了启发,对龙进行了“包装”,在保持“蛇身”不变的情况下,给龙添了鹿的角、鹰的爪、鱼的鳞,实现了龙与蛇的根本性不同,让它飞了起来。原本属于蛇的“勇敢”、“凶猛”等特征和概念,也渐渐地被移植到了龙的身上。
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龙种”,于是 “龙”被进一步神化……我们都成了“龙的传人”,实际“龙的传人”喻意皇帝天子的血统,我们没有为之自豪,而应大大方方地说,我们是蛇的传人!
惊魂尼亚加拉河11-21
非同凡响的六局棋11-21
牛郎织女的故事11-21
阿凡提故事:钱包与钻石戒指11-21
陈德行刺案11-21
"洋鬼子"与义和团11-21
金榜题名祝酒令11-21
巨蟹的故事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