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人都会想到中药,因为中药对人体的副作用是最小的,而且中药的味苦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才有了“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说法。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中药的知识,看看奇特的九对同物对药有哪些吧!
中医中药
中药的种类繁多,几乎一花一木皆为中药的范围。那么还有一些特殊的植物,它们具有两种中药为一身,具体如下。
金银花 金银藤
金银花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木质藤本忍冬的干燥花蕾,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因其功善清热解毒、散痈消肿,所以说其为治疮痈要药。
金银藤又名忍冬藤,为忍冬的茎叶,性味归经与金银花相似,又善通利经络,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
两药伍用后能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益母草 茺蔚子
益母草,为常用的养血活血药物,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膀胱经,具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本品苦泄辛行,主入血分,功善能活血调经,擅治妇女血瘀经产诸证,为妇科经产要药,故有“益母”之称,又善利尿消肿,兼可清热解毒,对水瘀互结之水肿及瘀毒阻滞之热毒痈肿,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茺蔚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果实,味甘、辛,性凉,有小毒,归肝经,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之功效。
两药伍用后能活血调经、凉肝明目。
瓜蒌根 瓜蒌皮
瓜蒌根又叫天花粉,为清热泻火的中药,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不但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消肿排脓的功效。瓜蒌根既善清肺胃之热,又能养肺胃之阴而生津止渴。
瓜蒌皮为清热化痰药,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偏利气宽胸。
两药相伍后能清热生津、宽胸散结、润肺止咳。
槟榔 槟榔皮
槟榔为驱虫药,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味苦、辛,性温,归大肠、胃经,具有驱虫消积、行气利水之效,既善驱杀多种肠寄生虫,尤以对绦虫疗效最佳。
槟榔皮又叫大腹皮,为理气药,为槟榔的干燥果皮,味辛,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行气导滞、利水消肿之效,本品辛散温通,性善下行,既善于行气宽中,又能利水消肿,适用于胃肠积滞、水湿内停之脘腹胀满、水肿脚气、以及湿阻气滞之腹胀便秘或泻而不爽等。
两药相伍后能理气消胀、利水通便。
枳实 枳壳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甜橙的幼果,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破气消积、导滞通便、消痰除痞之效。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品种未成熟的果实,味苦、酸,性微寒,归肺、脾、大肠经,具有理气宽胸、行气导滞之效,枳壳作用较缓,长于理气宽胸,消胀除痞,用于胸腹气滞,痞满胀痛。
两药相伍后能宽胸利膈、宣肺下气。胸腹并治,理气消痞,气行则痞满自除,疼痛自止。
青皮 陈皮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下气、消积化滞之效,长于疏肝胆、破结气。
陈皮又名橘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成熟果实的果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具有行气健脾、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之效,《本草汇言》谓:“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首焉。”
两药相伍后能调和肝脾、理气止痛。
赤芍 白芍
芍药之名,初载《神农本草经》,陶弘景分赤芍、白芍两种,但未分用,成无忌谓“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敛”。赤芍为清热凉血药,其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川芍药、草芍药的根,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效。
白芍为补血药,其为芍药科植物芍药的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汗柔肝之效。
两药相伍后能清热凉血、养血活血。对阴虚夹瘀有热之证最为适宜。
生地黄 熟地黄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药,其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熟地黄为生地黄块根经酒炖或酒蒸后的炮制加工品,其为补血药,性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两药相伍后能清热凉血、养阴补血、益精填髓。
生甘草 炙甘草
甘草生用甘平,炙用甘温。归心、肺、脾、胃经。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两药相伍后能补中益气、泻火解毒,对虚实掺杂之证用之适合。
中药常识
1、中药配伍变化
例如麻黄本为发汗药,但如配用适当量的生石膏,则可减少它的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等作用;荆芥为解表药,如配防风、苏叶则为辛温解表药,如配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药,防风可以治头痛,如配白芷则偏于冶前头痛,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川芎、蔓荆子则偏于治两侧头痛。再如黄连配肉桂可治心肾不交的失眠,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的失眠。药方的组织,也常因一、二味药的加减而增强治疗作用。
例如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参、术,苓、草)为健脾补气的方剂,但脾的运化功能差者容易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末代名医钱乙,在这个药方中,加入了一味陈皮,以理气和中,纠正了它的副作用,名“五味异功散”,而成为临床上常用的着名方剂。再如用补中益气汤做动物实验证明,其中升麻和柴胡在药方中对其他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尤其在肠蠕动方面。
如去掉这两药,该方对肠蠕动的作用即现减弱。若单用这两药,则无以上各作用。也有人对茵陈蒿汤做了动物实验,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没有明显利胆作用。只有把茵陈、栀子,大黄(即茵陈蒿汤)三药合起来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可见药物的配伍变化非常重要。
2、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
例如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于,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剂了,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枫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药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证不同。
再如清瘟败毒饮原方中指出:“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川黄连大剂四镜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并指出:“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可见用量的变化,在处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药物的用量也与年龄的大小,体重的轻重,病邪的猖衰,身体的强弱,气候的冷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用药如果不注意配伍变化和药重大小的变化,即使是立法和处方的大原则基本上是对的,也往往效果不理想,甚成无效。
总结:通过上述的文章对中医中药和中药常识等有关内容的具体介绍,大家对于中医中药的了解是不是比之前更加丰富了呢?如果大家对这些知识有兴趣的话,不妨在学习的时候分享给你身边同样需要它们的朋友吧!
中医馆告诉你 秋天防病宝典有哪些01-16
中医治脚气绝妙秘方01-16
六位女星 保持苗条的牛奶减肥秘方01-16
仙鹤草入药 带来你想不到的惊喜01-16
止咳化痰的偏方 中医止咳化痰多种土方法01-16
美容小秘方让丑女变美女01-16
八大减肚子小秘方01-16
祛斑妙方 中药面膜美容祛斑消痘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