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的“不合群”现象
虽然经常带宝宝出去玩,但觉得他好像天生不合群:看到同龄人非但没有迎上去,反而避避开。任妈妈百般引导,宝宝就是喜欢独自玩耍。爸爸妈妈有没有这样的烦恼:为什么宝宝会不合群?怎么才能让不合群的他变得善与人相处?
病理问题须警惕
大多数的不合群现象都可以通过家庭的努力而改变,但一些疾病同样也会导致宝宝出现不合群的表现,常见的有:自闭症、抑郁、语言障碍。
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生理心理的严重疾病,往往表现为:对人完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和人交流,只对无生命力的物体感兴趣;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说话极少甚至终身不说话;兴趣爱好非常单一,经常重复很刻板的行为,比如反复玩一个玩具、每天吃同一种菜等、反复说一句话等;大多数智力有障碍。
抑郁,如果宝宝突然对几乎所有的玩耍方式失去兴趣,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容易发脾气,觉得自己很差劲,做什么事都往后缩,同时伴随有胃口不好、疲乏无力、睡眠反复不正常等。这样的情况若持续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
语言障碍,如果宝宝说话比其他宝宝晚很多,到3周岁还不能和家人、同伴有最基本的沟通表达,就有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原因导致的语言障碍,须及时请医生干预。
当然,爸爸妈妈不要太过惊慌。宝宝是不是真的得了这些病,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需要到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心理治疗机构让专业医生来判断。
正常表现勿着急
如果宝宝的表现并没有像上面说得那么严重,排除了病理性的原因,“不合群”恰恰是大多数宝宝必经的一个正常阶段哦!
●不合群也是天生气质
每个宝宝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趋避性”,就是指当宝宝第一次面对新事物,包括人、物或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有些宝宝天生趋避性低,不太容易很开放地与人相处。
对策
爸爸妈妈要抱着“这是宝宝天生的性格,不着急,慢慢来”的宗旨,首先当然是全盘接受宝宝的表现,不要急着想去改变;然后慢慢地派给宝宝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他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别人求援完成,增加宝宝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宝宝进入“平行游戏期”
当宝宝长到2~3岁的这个阶段,大多数时间就是喜欢一个人玩,哪怕旁边有同龄的小伙伴,他们也最多是“相安无事”地自管自开心,比如你玩你的小车,我玩我小水手枪,这个阶段就叫“平行游戏期”。
对策
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爸爸妈妈没啥好担心的。不过,可以用语言跟宝宝多多描绘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增加他的感官刺激内容,帮助他更快地进入“合作游戏期”,但注意不能强迫宝宝和其他人玩耍。
发展有偏要干预
排除了最严重的可能,又不是先天因素和年龄的原因,有些宝宝平时能与家人正常交流,只是不加入小朋友群中,这往往是因为宝宝“太有个性”了。但有时个性太强也会吃亏,不要认为宝宝不合群进了幼儿园自然就会好起来。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是喜好形于色的,不太能体谅别人的感受,不合群的宝宝容易交不到朋友,逐渐变得自卑,或者富有攻击性。真的变成那样可就糟糕了,所以如果宝宝是以下情况,爸爸妈妈还是要早发现,早干预。
●没机会尝试合群的滋味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就怕宝宝有什么闪失,所以平时尽量不让出门,都在家里“圈养”着,再加上现在都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得多,宝宝一直以来都在被保护的小世界里成长,真的就是“没怎么和小朋友处过,更没见小朋友跑过”啦!宝宝都没机会出门见识过,怎么可能跟别人合群呢?
对策
首先,您要知道宝宝在当下的年龄段,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要按着大人的逻辑和现实去约束宝宝;其次,若怕意外来临,就预先做好准备,比如到宝宝玩耍的地方提前踩点,杜绝危险因素,带上的玩具要安全、干净;同时,教育宝宝如何区别在陌生场合的善意的朋友和有目的的坏人;还可以教会宝宝遇到危险、受伤后怎么求救、自我保护;此外,请宝宝的小朋友到家里玩,爸爸妈妈一定要表示欢迎,不要怕宝宝们乱翻天。
我们无法一辈子为宝宝创造纯净单一的安全交往环境。所以宁疏勿堵,让宝宝学会如何交往吧!
●离不开爸妈,合群免谈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难免就对宝宝过度关注和保护,又或者是生活抚养环境经常变化,这些都会让宝宝对家里的大人过度依恋,那份“亲密”甚至超过了想要结识陌生的同龄小伙伴的需求。对宝宝来说,爸爸妈妈才是同伴,当然就不找同龄人去玩什么“合群”了。
对策
爸爸妈妈请告诉自己:帮宝宝找伙伴比陪宝宝玩更重要。平时减少对宝宝的过度关注,家里不再以宝宝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等宝宝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宝宝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如果宝宝有自己的伙伴圈,爸爸妈妈不必“全身融入”,不宜过多干涉,保持点距离地关注和欣赏就很好。
育儿心经 让孩子学会健康的愤怒11-23
叛逆期的家庭教育须重视11-23
孩子不自信竟是父母惹的祸11-23
孩子吵闹耍赖?一招就能让他乖乖听话11-23
人最初的智力开发源于绘画11-23
孩子的自卑源自父母的“管”?11-23
10句话最伤害孩子做事的积极性11-23
对孩子 应适当进行金钱教育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