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熊孩子”一词甚是流行,成了对调皮、不懂礼貌和不规矩、惹人讨厌的孩子的统称。孩子只有懂规矩,才会守规矩。为了让自己的宝宝不成为“熊孩子”,父母要给他们设定一个界限,这个界限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让他知道进退。
规矩固然重要,但决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因为宝贝此时还不具备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等待”对他们来说,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样困难。
孩子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习守规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父母为孩子立规矩,首先应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知肚明;而对其言行的规范,也应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有所调整。
立规矩也有预备阶段
那么,宝宝多大开始学规矩?相信不少父母把这项内容安排在3岁以后,理由是:到了这个年龄,宝宝就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了。但是,如果真的等到3岁以后再把孩子的行为纳入规范,会发现你的教育迟到了半拍,因为他已经“自由”得过了头,并习惯于对你的约束大声说“不”。
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如果树苗已经长成大树,再想修枝就晚了。所以,爸妈们不妨把1~2岁看成宝宝学规矩的“预备阶段”,从1岁起一点一点地把“规矩”有意识地渗透给宝宝,以便日后更容易为孩子的行为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
试试这样立规矩
划定界限
场景1:插座里有什么
适应年龄:1岁半以上
1岁10个月的桐桐想听故事,妈妈随手把故事机的插头插进插座,再一按键,声音就出来了。桐桐歪头看看故事机、又看看电插座,特别好奇。等故事讲完了,妈妈拔下插头,去拿玩具。就一转眼的工夫,桐桐把他的小手指头伸进插座,接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的做法:
让表情说话
1岁多的宝宝理解力还处于萌芽状态,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同步。所以,让他看懂你的表情,除了告诉孩子哪些是不能做的,还要把你的要求直接演示给他看。比如,应对桐桐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妈妈用力拍一下他的小手,告诉他插座有危险,并生气地看着他;也可以找一些被电击伤的孩子的图片,加深印象,让他明白不能这样做。
温故知新
这么小的宝贝就是“没脑子”,你刚刚告诉了他不能摸电源插座、不能去抓刚刚煮熟的鸡蛋,可不出10分钟他就忘得一干二净。耐心地重复同一条规则,是父母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如果你一次指出孩子的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孩子心里必定会感到疑惑:我这么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所以,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有助于他“温故而知新”,把一些知识和规则积累下来,慢慢学会避免危险、保护自己。
美妈点评
不要以为孩子答应“知道了”,就真的明白了。1岁多宝宝的理解力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当他以点头的方式做出回应时,实际上他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危险也就不可能因此被完全杜绝,限定游戏区域和行为禁区是个不错的办法。
言出必行
场景2:什么时候吃饭我做主
适应年龄:2岁以上
妈妈叫朵朵吃饭,朵朵只顾玩她的音乐娃娃,头也不抬。妈妈大声说: “快来吃呀。”叫了几遍,朵朵依然专注于她的娃娃,妈妈忍不住端着饭菜坐到朵朵跟前,把半只虾喂进朵朵嘴里。
妈妈的做法
把后果摆在孩子面前
到了就餐时间必须坐在餐桌前吃饭,这是孩子一定要遵守的规矩。做不到会怎样?这个后果在立规矩时就该明确地给宝宝描绘出来。就像朵朵不吃饭,妈妈的警告就是: “再不来吃,我们把大虾全吃光,你今天就吃不到了!”
说到做到
如果朵朵坚持玩娃娃,那么等她想吃时,妈妈就平静地告诉她,因为她没有按时吃饭,大虾被家人吃完了,要想吃,只能等明天做新的了。父母要让宝宝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每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如果宝宝一顿不吃,就必须等到下一顿,切忌稍后用大量零食来补充。这不仅能让宝宝体会一下“饥饿感”,更重要的是让宝宝明白,如果不吃,就真的会饿肚子。
展示优雅的餐桌礼仪
吃饭的时候,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比如嚼东西的时候不发出声音、不在盘子里扒拉来扒拉去,不一边吃一边看报纸……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美妈点评
妈妈们经常抱怨宝宝不听话,实际情况却是自己说话不算数。类似的现象其实随处可见,比如请宝宝收玩具,如果宝宝不听,一些妈妈会一边发牢骚一边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说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个小时,时间到了宝宝一闹,妈妈多半会妥协。
在吃饭问题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父母总是怕饿着宝宝,像“再不来就不给你吃”这样的话通常只为吓唬孩子。“说到做到”不仅能树立父母在宝宝心中的权威,也教育了孩子:爸爸妈妈尊重宝贝的选择,但宝贝要接受因此带来的后果。
彬彬有礼
场景3:叫大人的名字太好玩了
适应年龄:2岁以上
“我叫豆豆,奶奶叫什么名字呀?”“奶奶叫张蓉。”过了一会儿,奶奶正和爷爷说话,就听见豆豆说:“张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没听见,豆豆就跑过来,又说了一遍:“张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忍不住大笑起来:“瞧这孩子,怎么叫起奶奶的名字来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豆豆不仅这么称呼奶奶,有时也大叫爷爷的名字。
妈妈的做法
告诉孩子“长幼有序”
《三字经》讲,人要“习礼仪”, “兄则友,弟则恭”,长幼有序。父母在第一时间,让孩子知道,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尊重长辈的行为。父母家人最好能在宝贝刚刚学说话起,就教他见人要打招呼、问好;对长辈要有称呼,即便是比自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应以哥哥姐姐相称。
不打断人家的谈话
发现孩子有这个毛病,妈妈要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宝宝在和妈妈说你觉得重要的事时,奶奶总是过来打断,你会高兴吗?”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这种行为也不礼貌。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你有要求,也要先等爷爷奶奶说完话再说;如果有急事,可以说:“奶奶,先打断一下,我想……”立规矩的时候,父母的态度要严肃、语气坚决,以便他能从你的面部表情中感觉到这些话是必须听的。
美妈点评
宝宝有许多不良习惯其实是大人无意中养成的。比如说觉得好玩,就不去制止小宝宝打人,或者让小宝宝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礼貌的称呼。大人无原则的宽容,往往使孩子自由得过了头。其实,小宝宝不懂规矩,是大人没给他立规矩。
适可而止
场景4:我就要接着玩iPad
适应年龄:3岁以上
3岁半的嘉嘉从幼儿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iPad玩游戏,1个小时过去了,妈妈端来一盘水果给他吃,顺手拿走了iPad。嘉嘉立刻从沙发上跳下来,去夺妈妈手里的iPad。妈妈不给: “已经玩很长时间了,该让你的眼睛歇歇了。”嘉嘉“哇”地大哭起来: “不,我就要玩!就要玩……”
妈妈的做法
冷处理
对于孩子的哭闹,妈妈可以先安慰或转移其注意力,然后再耐心、简洁地告诉他不能满足的理由。如果孩子任性、继续发脾气,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等他自己冷静下来再做解释,目的是不把自己放在与之对立的位置上,避免你们之间的冲突升级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宝宝在超市、商场或外面闹着要买东西、耍赖,父母第一时间把宝宝强行抱离现场,让他知道,不能买的东西,无论他怎么无理取闹也得不到。
限定时间
在宝贝玩游戏之前,要限定时间,比如一次只能玩15分钟。如果宝宝不会看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闹钟,告诉他铃声响时就要停止,并在到规定的时间前两三分钟提醒他一次。
美妈点评
幼儿沉溺于电脑游戏有诸多弊端,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对他的无理要求放行。因为,如果你禁不住心软——“就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会断定,当妈妈说 “不”时,其实意味着“还有机会”。很多时候,孩子以这种方式“刺探”你的反应,你的妥协只会使孩子得寸进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你节节败退。
越是喜欢的东西,越是要有节制。从小教孩子懂得“自我控制”,长大后才能“自己管住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家长不能触碰孩子的六大底线01-19
爸爸妈妈 请尊重我的“不听话”01-19
做到这五点可纠正孩子说谎01-19
孩子患上抑郁症该怎么办01-19
那些最不受孩子欢迎的教育方式01-19
倾听艺术让你的宝宝更幸福01-19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孤独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