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父母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生活、学习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但不知不觉中,他们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我们请到著名考前心理辅导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来给有孩子的家庭减减压。
唠叨型:现身说法天天管
“一听到我爸说他过去的事情,我的脑袋就有要炸开的感觉。”魏铭说,无非就是自己当年差一点点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工作时被别人远远抛在了后面。“如果我能考上大学,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魏铭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你看看现在,就业多难呀,一个职位几千人挤破了头往里钻。爸爸妈妈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就是不想你再走我们的老路。”
有很多父母,因为自己年轻时不够如意,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学业有成,毕业进名企,一辈子生活无忧。这种期望是好的,但父母们恰恰忽略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用来实现父辈梦想的工具。人只要进入社会,就注定不会一路坦途,让孩子觉得只有“考上、考好”这一条路可走,反而会让他们厌倦学习,极大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功利心很强,希望把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都在孩子身上找回来。时间长了,孩子会抵触与父母交流,甚至把自己不甚成功之处,都归咎于自己不甚成功的父母,丢了信心,也丢了责任心。家长一定要端正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道路,一条高速公路有许多入口,如果孩子错过了一个,还有下一个入口可走。家长尽量用积极的事例和他们沟通,谈论自己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会大大增加孩子的信心。
保姆型:一举一动监控。
严小薇从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成绩优异的她,更被全家人寄予厚望。自从上了小学,爷爷奶奶都从老家来到北京,加入她的“保姆大军”。每天早上奶奶变着花样做早饭;爷爷则去好几站地外的早市给她买土鸡煲汤;爸爸是每天上学放学接送她的司机;晚上在家做作业,妈妈几乎五分钟就探视一次,端茶倒水更是跑得勤快。妈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什么都不用干,只管学习。”
即将参加高考或中考的孩子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群,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家里人的过度关注,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处于“监控之下”。不少孩子在考前难敌压力走上自杀自残的歧途,并不是因为对自己没信心,而是无法直视家人过于殷切的目光。举全家之力为孩子考试保驾护航,只会把孩子逼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悬崖边缘。
为孩子保证合理的营养、舒适的环境并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注意适度。可以给孩子做一些精致的菜肴,但没有必要端到他们面前;可以不让孩子干额外的家务,但收拾自己房间、上学放学这些分内事,家长还是不要代劳的好。让孩子觉得自己并不“特殊”,反而有利他们于成长。
暴力型:越骂小孩越叛逆
朱莉一直不属于班上的优等生,平时考完试,父母看到分数就没有好脸色,“我告诉你,考不上好学校你就别想找到好工作,你以后过得不好可别怪我们没把你教好。”妈妈这种夹枪带棍的教训,常让朱莉觉得无地自容。
不管有多少人参加考试,也只有一个第一名,总得有人排在第二、第三,甚至倒数第一。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作为家长,需要做到的是,接受孩子的现状。尤其是14—18岁之间的孩子,本来就具有青春期的叛逆,一味打骂和讽刺挖苦,只会让他们会变得焦虑、低落,内心的困闷,可能演变成极端的发泄。
对待孩子的成长,家长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两三个月的时间,不会让一个孩子从差等生变成年级第一,但无论如何,家长都要表现的有信心,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发挥到最好。不妨多说些鼓励的话,比如“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妈妈就知足了”。
沉默型:啥都不说更紧张
“临近考试,越来越紧张,我每天回家做题都要到十一二点。这几个月,家里一天比一天安静,我爸妈电视也不敢看,话也不敢说,连走路都蹑手蹑脚的生怕打扰我。”陈星说,父母一个赛一个紧张,好像生怕影响他。
家长的沉默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两个感觉,一是不被重视,二是人为制造了紧张气氛。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沉默消极,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对于第二种情况,父母绝口不提考试,本意是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压力,但在无形中暗示孩子,“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全家的生活节奏都因为你而改变了。”往往家长表现地越不自然,孩子心理的负担就越重,出现自杀等极端时间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家长一定要努力在家中营造“一切如常、欢乐和谐”的气氛,多和孩子开开与学习无关的玩笑,父母双方,也尽量表现出关系很融洽,这样才能将孩子的压力降至最低。至于不看电视、不敢说话,完全没有必要。如果怕影响孩子,可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或降低音量,一些轻松的节目,也邀请孩子一起看,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宝宝睡前故事应该怎么读11-21
教你管教孩子的10大妙法11-21
家长 别让孩子的聪明毁在自己的手里11-21
别让你的教育方法“毁”掉孩子11-21
孩子最害怕的六件事是什么11-21
教你应对常见的10大育儿难题11-21
孩子入园时的“三要”和“三忌”11-21
“儿童不宜”的儿童故事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