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

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4-11-01 12:31:53 来源:太平健康网

  《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

  《三字经》用简短的言辞道出了不少历史典故,其中尤以劝学立志的典故为最。这些小故事中,有勤奋的学子,有德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母严父。《三字经》希望通过这些古人的故事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坚持勤奋的学习,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那些古人可以做到,你也一样。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学了一些丧葬的事。孟母想这儿不适合孩子居住,就搬家到街上,新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一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再次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学校,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让孟子背诵当天学的内容,可是孟子总是背部出来。孟母很生气,举起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并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三字经》: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夜读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宰相,一生喜爱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一进门,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赵匡胤见他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在这本书中。我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他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孙敬悬梁

  汉代孙敬为了刻苦学习,用绳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梁上,以防瞌睡。一旦自己读书觉得疲倦想睡觉,系在梁上的头发就会被拉痛,提醒自己坚持学习。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他很想有所作为,变卖了家产找出路。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只好回家,但是家人对失败的他很冷淡,苏秦受了很大刺激,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车胤囊萤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孙康映雪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买臣负薪

  汉代的朱买臣,喜欢读书,不管理产业,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妻子嫌弃他没有作为,便离他而去。过了几年,朱买臣经人推荐,受到了皇上的召见,被授予会稽太守。

  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洵发奋

  苏洵,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梁灏夺魁

  梁灏,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相传他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得了状元。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雍熙二年(985年),梁灏23岁考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虽然《三字经》中“梁灏夺魁”的典故与真实的历史有冲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坚持发奋学习,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寓意,至今为人们传颂。

  《三字经》: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祖莹学诗

  祖莹喜欢学习,迷恋读书,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不准他日夜不停的看书。等到父母睡着之后,他经常在暗地里点着蜡烛偷偷读书,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后来,祖莹凭借着自己的才能称为了太学学士。

  李泌赋棋

  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常器重。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三字经》: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文姬辩琴

  蔡文姬,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自小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悲愤诗》。

  道韫咏絮

  谢道韫,东晋女诗人,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第二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大雪骤下,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咏絮才的典故便出于此,后人多用“咏絮”称赞女子善于吟咏的才华。

  《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正字

  刘晏,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从小就满腹经纶,有神童的美誉。唐玄宗知道后,就封他为翰林院的正字官。有一天,唐玄宗召见刘晏,跟他开玩笑说:“我封你为正字,你知道天下端正的字有多少吗?”刘晏略一沉思,联想到朝中有些人倚仗皇帝的宠信,结为朋党,危害国家,于是他一语双关地说:“四书五经之中每个字都很端正,只有‘朋’字不端正。”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

《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相关文章: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11-01

低龄童家长为教师节送礼犯愁11-01

家长必知的心理“排忧处方”11-01

正视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存在什么问题?11-01

真正可以提高孩子智力的九大方法11-01

怎样诱发宝宝的良好情绪11-01

亲子交流中的禁言与妙语11-01

如何能够教出一个好孩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