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十大热门盘点

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4-11-01 02:13:05 来源:太平健康网

  现在孩子的身体是不是比以前强壮多了?

  衣食无忧,为什么还有孩子莫名选择自杀?

  性骚扰难道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吗?

  素质教育的大旗已经展开,孩子们的学业压力真的减轻了吗?

  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父母真就水火不容了吗?

  性教育的尺度是否应该更宽松一点?

  ……

  近日,上海社会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基于在上海300万青少年中的广泛调查,推出了当前青少年群落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热门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该所所长杨雄教授。

  1[健康]体能素质全面下降

  如今想在学校里找个“豆芽菜”身形的孩子,恐怕还真不容易,但要找个身形如水桶般的“强壮”孩子,倒是比较容易。必须承认,现在的孩子身体发育程度是比以前(1995年)高多了,贫血、龋齿的情况也减少了,但是,和身高、体重、胸围的加速生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没有增长而是全面的下降。

  体能五项检测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立位体前屈——7~12岁儿童少年组平均下降0.4厘米,13~18岁青少年组平均下降1.8厘米、19~22岁青年组平均下降2.5厘米;

  立定跳远——7~12岁儿童少年平均下降1.85厘米、13~18岁青少年平均下降1.75厘米、19~22岁青年平均下降2.3厘米;

  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7~12岁男性的斜身引体平均下降2.1次,13~18岁、19~22岁男性的引体向上水平分别平均下降2.1次与1.9次。7~12岁、13~18岁、19~22岁三个女性组的仰卧起坐,分别平均下降2.6次、1.2次和0.7次;

  长跑——7~12岁男、女性的50米×8往返跑平均水平分别下降6.2秒和7.0秒;13~18岁男、女性的1000米、800米跑平均水平,分别下降9.6秒和12.6秒;19~22岁男女性的1000米、800米跑平均水平,分别下降了20.0秒和15.1秒;

  短跑——综合水平略有下降。

  除此之外,痛风、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原本不属于青少年年龄段的病症,如今也出现了,特别是糖尿病在15岁以下人群中的患病率已经达到9%,城市白领青年患脂肪肝约占12.9%。

  2[学业]不降反而越来越重

  自从实施“减负”措施以来,中小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明显增多了。有了自主时间是否就意味着学业压力减轻了?

  调查发现,孩子们的作业负担还是不轻。大部分学生每天要花费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完成老师和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学生年级越高作业量越大,每天所花时间越长,如有41.2%的高中学生要花2小时,还有23.7%的学生要花3个小时或以上;初中学生的作业量略少于高中生,大多数(61.6%)人平均每天完成作业所需时间是1至1.5小时,只有略多于10%的人要花3个小时或以上;小学生的作业量最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每天大约只要花半个小时就能完成,54.5%的小学生要花1至1.5小时,不过,还有9.1%的人表示平均每天要花2个小时。学生在双休日和国定假日花在作业上的时间要比平常多1个小时左右。

  根据中小学生长身体的规律,需要每天睡眠时间为9小时,可是学生的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占48.6%,最少的一晚只能睡6个小时,在9小时以上的仅占51.4%,说明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睡眠时间不能适合增强体质、健康成长的需要。

  3[性教育]开放环境下应提倡开放

  在传统医疗卫生体制中,青春期的少年处于儿科、内科和妇科“三不管”地带,成为“医学孤儿”。再由于青少年自身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成为不安全性行为的高危人群——据上海计划生育生研所对上海某大学学生调查,在校生中9%的女生、7%的男生承认有性行为,在高年级中,有性行为的比例高达15~20%。

  目前,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已经明显划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渠道。正式教育渠道指家庭、学校与社会主动向青少年提供有关教育,非正式渠道则指青少年自行寻找的方式,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同事间交流、网络、碟片及广告等。青少年现有的生殖健康知识大多是从非正式渠道获取,调查中,不少青少年人承认性知识来自一些厂家广告,甚至是来自于墙角、电线杆上的误导性江湖广告。即便是这样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了父母辈。

  据抽样调查,上海市的未婚先孕者中无避孕知识的占25%,在流动人口中无避孕知识的未婚先孕者比例更高达50%。

  4[消费]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

  媒体报道,上海一名中学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几十块钱才舒服。没赚钱时就已经养成了花钱的习惯,这是独生子女不良教养方式造成的消费特征。很多消费品,如手机,已经将青少年定位为主要目标群了。

  “品味”消费是上海消费界一直高举的大期,“品位”消费也成了部分青少年的主力追求目标。这类青少年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消费的意图不在于商品的物质性,而在于商品所象征的人的关系和差别性,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以此作为“身份”的象征。一项来自京沪两市13~19岁青少年的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校园,耐克鞋、阿迪达斯t恤等名牌商品比比皆是,对名牌表示很喜欢的学生占49%。

  情绪化消费成为“独苗”们的又一大消费特征。调查显示,39.6%的中学生是凭一时的冲动买下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40.1%的人有很多用了不久便不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消费是一种宣泄,是一种证明存在的方式。

  吸烟,酗酒,观看成人书籍和影像制品,进行成人娱乐活动等也成了一部分青少年的消费内容之一,这些不良消费,一方面与社会和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消费过程中的不满意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一项对某高职院12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问卷调查抽烟动机时,38%的学生是“一抽解千愁”。

  5[心理]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上海一位初中女生,因为和妈妈在零用钱上发生了争执,立即蹿上6楼阳台要自杀。楼下年长的看客们很纳闷,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轻言生死,是太作了吗?

  这个孩子不是作,她是认真的,这是青少年心理异常的表现。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已经超过12.9%,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重灾区”竟然是小学生。

  专家列举了以下5种比较普遍的心理通病及其成因,这些都可能引发激情性的自杀行为:

  神经衰弱症:长期精神过度紧张造成,表现为失眠、健忘、疲乏、头痛头晕、心情烦躁抑郁、易发怒、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

  点评:这部分青少年自尊心很强,追求上进,易自我加压,家庭责任感很重,想尽早经济独立,渴望为父母争气。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往往较高,超出实际,一旦达不到,便陷入无限的自责、愧疚状态。

  强迫症:该症状的特点是“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并存,两者的冲突导致紧张不安、痛苦。

  点评:这样的孩子会明确知道自己的反应不正常,但没办法改变,他们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对大人有一定迷惑性,比如谨小慎微、墨守成规、办事认真、喜欢过多过细地思考问题、过于追求完美、自制力较弱等。

  焦虑症:患有焦虑症的青少年往往找不到引起焦虑的具体对象和理由,无端感到惶惶不安、心烦意乱,甚至产生恐惧感。同时伴有心悸、头昏、恶心、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点评: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个性特点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自卑多疑,好夸大困难或回避困难,依赖性强、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神经质倾向等。

  孤独退缩症:患此症的青少年女生多于男生,往往情绪消沉、胆小怕事、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到公开场合去。一旦被迫出现在公开场合,则忸忸怩怩、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语无伦次。

  多疑症:表现为主观臆测,无端猜疑。

  点评:这些青少年往往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往,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从而引起内心不必要的痛苦。

  6[安全]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技巧

  青少年同样是性骚扰的受害者,调查发现,这种伤害往往发生于上学、放学路上和课间休息时间,骚扰者以民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受害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对抗骚扰,而性骚扰还只是青少年安全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而已。

  调查中发现,除火警电话号码"119"有95%的人知道外,17%的被访者不知道匪警电话"110",更多的人不知道急救电话的号码"120",占了48%;对人体发生生命危险的征兆只有13%的人"很清楚";而对于突然受伤或急病的应付"很清楚"的只有8%,1/3以上的人束手无策;对触电和煤气中毒的相应知识的了解度,表示"很懂"仅占19%,"不太懂"和"不懂"的约三成;58%的被访中学生不知道游泳时抽筋该怎么办,只有27%的人自称会做人工呼吸。

  7[网络]文化挑战要有好心态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该病的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饮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98.5%,女性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起因可追溯到口唇期,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忆和思念,而患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足感。

  8[犯罪]再度上升

  据上海市爱心基金会对七区37个街道的青少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638名16~18周岁闲散青少年中,3年内刑满释放的有71人,解除教养的有44人,被判处侵刑的有44人,暂不起诉的有27人,加在一起共186人,占闲散青少年的29.15%。另有表现差的84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23人,有违法行为的15人,有犯罪行为的12人,加在一起共134人,占闲散青少年的21.00%。外还有一部分闲散青少年已接近违法犯罪边缘。

  新兴城区的犯罪问题,特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也有着其不同一般的新特点和新轨迹。对浦东新区1993年至1998年有关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对象在全部犯罪对象中所占百分比,有逐年下降趋势,1993年占62.67%,1998年占46.96%,六年内其下降了15%。但是,其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却无明显减少倾向,始终占总数的一半左右。毒品中,冰毒已经成为青少年吸食的主要毒品。

  9[仇亲]代际冲突增大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15~17岁时,总爱和父母对着干,这种"作对"情形大约能持续2~3年,且在不同孩子身上表现得强弱不同。精神分析理论把这段青少年时期称为"仇亲期"。然而,往往在这段时期内,父母正处于波动的更年期,于是在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仇亲"现象就分外明显。

  要解决"仇亲"就得先让家长了解孩子。研究发现,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性需要比较强烈,主要表现在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攻击性需要由许多方面组成,大部分方面具有消极性。同时,富有同情心和较富有同情心的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84%)。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较高,那么,孩子的成就需要也应该相应较高。然而,研究却发现,成就需要较强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32.5%的孩子在低分组,高分组只有12.8%。只有5.4%的孩子在学习需要的问题上选择"报答父母或社会需要满足家长对我的期望"。

  10[民工子女]生存与教育亟待关注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已经超过380余万,随之而来的是超过20余万的"流动儿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远未完满解决。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喜欢上学和读书,他们中有2/3的孩子转过学,他们的适应性也很强,一般在1个月左右就能适应新环境。在受教育层面上,46.7%流动儿童觉得与上海的孩子相比是有差距的,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对上海孩子的羡慕甚至是嫉妒。

  在上海接受教育,无论是在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其收费都比外地欠发达地区要高。对于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家长反映孩子的分数中有很大的水分,教师的水平不高,有46.2%家长认为由一个教师全科兼任的方式很不合理。

  如果不能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以公平向上流动的机会,若干年后,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青少年十大热门盘点相关文章:

克服情绪低落的方法有哪些11-01

遭遇在没有爱的世界11-01

学生应注意的十种校园男女关系11-01

夜间使用社交媒体成青少年精神健康杀手11-01

青春期的“异性效应”11-01

青春期少女要警惕这些疾病上身!11-01

青春期培养健康心理11-01

高中生迷惑:她真的喜欢我吗?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