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将近30年快要过去了。中国人在性方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又是因为什么呢?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跨进21世纪。
1980年,两个表面看来与性无关的事物横空出世了,它们给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打开了大门……它们就是1980年公布的新《婚姻法》和1980年开始提倡和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在新《婚姻法》中,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这似乎无关大局的一改,其实真够得上石破天惊。从此,中国人逐步地确立了一系列新观念:爱情是婚姻的灵魂、爱情至高无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不道德的……;从此,“五四”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所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了。于是,我们麻木惯了的心灵必然出现慌乱与盲动。80年代初期,哪一家传媒没有开设过“道德法庭”来诅咒“当代陈世美?多少人为“秦香莲上访团”撒下了一掬同情之泪?
人们都天真地以为,那些钻《婚姻法》空子的家伙只是支流和一小撮。有谁想到过,十几年以后,处处高歌“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我们一直在批判西方的性关系解放,一直在打“飞进来的几只苍蝇”;可是时至如今,我们应该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旦高扬起爱情的旗帜,不管什么样的民族,它的婚姻形态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巨变。从1980年起,独生子女政策如同无尽的涌浪,如同水银泄地,不但成为国策,而且成为绝大多数城市夫妻的自觉行为。
它改变了我们的么?不仅是核心家庭化,不仅是对于“小太阳”的争论,而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合法地、铺天盖地般地宣称: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甚至不允许仅仅为了生儿育女。那么为了什么呢?官方从来没有回答过,但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明白:除了表达爱情和寻求身心快乐,怎么可能还有别的目标?于是,渐渐地,有没有快乐(而不是有没有子女)开始成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夫妻之间寻求那些更能够使双方快乐的性行为方式;性知识、性科学开始成为人们的急切的需求;几乎一切性方面的传统观念都被质疑了。
这个“革命”,在我们中国进行得出奇地迅猛和顺利,几乎没有人反对过。而在美国的60-70年代,大批虔诚的教徒上街游行,或者在计划生育门诊部外面布置纠察线,阻止人们去避孕和做人流。他们很清楚:避孕套和避孕药丸的普及,必然斩断上帝用来控制人类性行为的手臂。因为,有了合法的避孕和人流,就不再会有私生子,卫道士们就根本无法再发现那些非婚的性行为,还怎么能够“杀鸡给猴看”?
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女性的怀孕、生殖和哺育,更使她们减少了对可能怀孕的恐惧与担忧。这样一来,女性可以投入性生活的时间增加了,女性潜在的性欲望和性能力也被解放了。难怪在西方反对计划生育的人里,那些“老处女”般的正统教徒格外多。回头望去,我们相信,当年制定《婚姻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人们,没有一个曾经想到它们居然会带来这样的结果。这就应了马克思的话: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瘙;也应了恩格斯的话:斗得你死我活的双方,忽然全都让位于一个新的、从来也没人想到过的新事物。当然,还是中国老百姓看得透彻:歪打正着,骡子下了个小马驹。1985年起,两本书激活了中国的性学。虽然崔健在高唱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但是更多的人则是脑袋伸到脚前面去了……
阮芳赋的《性知识手册》和吴阶平的《性医学》是1985年前后的破禁区之作。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的房中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30年代出了个张竞生,50年代有个王文彬;于是人们似乎突然意识到:性,可以写了,可以读了,终于在1988年促成了第一次“性学热”。(实际上,这股“热”一直坚持到1994年,当某个在北京被传媒炒得炙手可热的大型性知识展览,终于在全国卖不出票,承包人大亏其本的时候,“性的启蒙阶段”也就最终地结束了。)
都市女性迷上网络性爱的弊端11-25
惊!男人也有“例假”11-25
惊!食欲竟会影响女性性欲11-25
大学生的心声:性自由不可取11-25
“一见钟情”导致“闪婚热”11-25
女人一生到底有多少性伴才合适11-25
解读女人内心7种“性人格”11-25
为“性”找对象也需要“门当户对”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