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性教育呢?

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4-11-23 06:20:56 来源:太平健康网

  性教育在国内总是遮遮掩掩,但是在国外,很小就会接受性教育。外国称之为性启蒙。

  性教育在国内总是遮遮掩掩,但是在国外,很小就会接受性教育。外国称之为性启蒙。

  漫谈

  回顾一下你们过去的生活,对照这里讲的内容,也许能把你们曾经错过的儿童期性教育课及时地补上。目前认为特别重要而有效的性教育时期是14岁之前,尤其是5岁之前。如婴幼儿虽然还听不懂大人说的大多数话或刚刚听得懂一些话,但从婴幼儿时期就应开始“潜移默化”的性教育,要让婴幼儿形成正确的“心理性别”和充当恰当的“性角色”,使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其自身性别相一致。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无疑地将决定儿童、少年以及他们此后一生的“性”福。因此,性教育应在儿童早期即进行。把性教育局限于解剖和生理知识是很不全面的,人不仅是生物人,更是社会人,因此,性不仅存在着生物学意义的“性差别”,还存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性别差异”和“性角色差异”,所以,性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和性伦理学等各个方面。学龄前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性教育呢?这仍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一、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心理性别(性别自认或性身份)和社会性别(性角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心理性别是性别的个人心理体验,也就是一个人究竟把自己看成是男性还是女性。虽然,先天的性染色体核型(男的为46,XY,女的为46,XX)和生殖器的外观是决定婴儿心理性别的重要因素,但是后天因素对发育中儿童在性别的自我识别上可以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心理性别可能是可塑的。心理性别最早确立于3岁之前,其主要决定因素到18个月已充分发育,以后再进行性别重建就比较困难了。临床中看到的“性别转换症”患者,虽然在遗传、性腺和性征上是完全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但却强烈地认为自己应归属于另一性别,即男人自认为是女人并强烈希望象女人那样生活,女人自认为是男人并强烈希望象男人那样生活,甚至要求施行“性别转换手术”,否则,宁愿自杀。这就是个体生物学的“性”与心理学的“性别”和社会学的“性角色”之间没有保持一致的结果。发生这种性别自认中的反常表现很可能与他们婴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性教育不当有关。性别自认教育并不是要给孩子规规矩矩地上课并讲什么男女之别的知识,而是通过平时成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性别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有些父母为了好玩或盼望还有个女孩便给男孩取女孩的名字、穿女孩的衣服、留女孩的发式、买女孩的玩具、并教他一些适于女孩的歌谣和游戏,那么这种男孩就容易形成“女性”的特征,处处表现出“女人味”,当他们长大之后极易出现性别自认或性欲倒错问题。这固然满足了这些父母当时“儿女双全”的梦想,但实际上却坑害了孩子一辈子。当然,这种性别转换症也可能存在先天性的生物学决定因素。

学龄前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性教育呢?相关文章:

如何教育孩子做应该做的事11-23

宝宝脾气很坏怎么办11-23

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11-23

如何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11-23

父母如何巧妙教育孩子11-23

怎么样教育孩子全攻略11-23

国外的父亲如何教育孩子11-23

宝宝不喜欢和同伴玩怎么办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