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读:“‘宅娃’现象说穿了就是‘宅人’低龄化,是当今一些青少年百无聊赖的表现。”著名社会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认为,“宅娃”现象如果不加遏制,会导致一批批“啃老族”的出现,给社会增加沉重负担。
这个寒假,在省城读某中学的初二学生张虎没有跟着父母回江苏老家,而是以“作业多”为由瞒过父母,整日在家独自“泡网”,跟一位名为“on the round”的新网友聊得热火朝天。“on the round”和张虎年龄相当,也喜欢整日“宅”在家,两人“相见恨晚”,常常一聊便到了深夜。不错,这两个90后,就是标准的“宅娃”。著名社会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对此很担心:再这么宅下去,这些孩子或许就成为今后的“啃老族”。
A 现象:
宁在家上网不出门半步
随地乱丢的外卖盒、歪倒在电脑桌上的饮料瓶,“拧成”一卷的衣服和被子,父母外出的一个星期,张虎的卧室被他糟蹋得一片狼藉。父母见状惊讶不已,父亲一个耳光扇了过去:“上网上疯了吧!”母亲也被气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虎将房门一关,马上在电脑上敲了几个字:“爸妈‘审讯’,一会再聊。”对方立刻发了一个“笑脸”。
其实在认识“on the round”之前,15岁的张虎一到假期就喜欢一人在家上网、看电视。父母提出让他出去走走,他便眉头紧皱:“我不喜欢外出,因为出门也不知道干嘛。”他说,自家住在一个省城的高档小区,居民防范意识都很强,平时都不怎么接触。搬家两年来,他在小区里没交到一个朋友。“外出哪有在家上网、看电视来得自在!”
张虎的父亲说,因为夫妻俩常在外面出差,为了让他好好学习,两人常常给儿子一些钱让他去买些学习用书。没想到孩子对钱并不感冒。“教程都有电子版,直接下载就得了,大冬天地跑这么远干嘛?”
和张虎一样,14岁的“on the round”也是个爱“宅”在家里的孩子。与张虎相比,“on the round”似乎更“宅”一些。“去年过年,她曾经保持了10天没有出门的记录。”
在“on the round”与张虎的QQ交谈记录里,她“宅”的状态也表露无遗:一次,同学叫我出门逛街,被我懒得换衣服拒绝了;还有一次,一个同学搞到了两张演唱会的门票,我却说“离舞台太远,还不如窝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
尽管两人聊着如此投缘,但他们表示并不会见面交往。“一是怕家离得远,嫌麻烦,二是怕毁了对彼此的良好印象。”
B 调查:
90后“宅娃”多为城市儿童
“与他们两人的情况类似,我身边还有很多愿意待在家里不愿出门的孩子。”安徽快乐人生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的心理咨询师秦广林说,继80后的“宅男、宅女”之后,“宅娃”成为90后一代人的标志。
他介绍,所谓“宅娃”,就是成天呆在家里不出门,上网、看电视、看书,或是自己跟自己玩,几乎没有伙伴的小孩子。这类人群主要以城市儿童为主,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及部分高中生。
秦广林在今年寒假的一次中小学生冬训营里,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参加冬训的20多个初中生年龄在13至17岁不等,都是城市孩子。在谈及寒假一般如何安排自己时间时,超过90%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平日“宅”在家里,上网、打游戏、看电视或看书,个别人一“宅”就是一星期。相比之下,喜欢和朋友外出游玩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7%左右。
作为“宅娃”族代表,14岁的冬训成员陈棒棒的态度代表了多数成员的心声:整天住在高层楼宇里,邻里关系冷漠,根本就认不得几个玩伴。逐年增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在疲于应付之后,实在没精力和心情出门转转了,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像大学生可以去的地方如KTV歌城,酒吧等场所,我们初中生也不敢去。”
C 专家:
家长过度关爱养成“宅娃”
“‘宅娃’现象说穿了就是‘宅人’低龄化,是当今一些青少年百无聊赖的表现。”著名社会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认为,“宅娃”现象如果不加遏制,会导致一批批“啃老族”的出现,给社会增加沉重负担。
陶宏开分析,“宅娃”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孩子而言,他们的物质条件优越,让他们缺乏挫败感和磨难感,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很空虚。受到当今网络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缺乏忧患意识的青少年沉迷其中,百般无赖,成为“宅娃”;就家长而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进入了一种“重玩轻育”、“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模式,家长的过度关爱,导致孩子的不懂自爱,随即造成孩子过分自我,而又失去自我,从根本上导致了“宅娃”现象的出现。
“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从家庭教育开始。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为避免‘宅娃’现象的继续出现,家长应当懂得从娃娃抓起。”
一位80后的女生谈:处女观11-23
是谁在诱导初中女生吸烟?11-23
促进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怎么做11-23
男孩晚熟 千万不要6岁前入学11-23
青春期性心理特征11-23
更年期的性心理和心理卫生11-23
要顾及青少年震后平复心理创伤11-23
和孩子学习管理情绪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