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新学年起,《今生无悔》,一本源自国外的品格培养教材(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其理念和内容将逐渐渗透到云南省中学(含中职学校)和大学的“三生教育”必修课程中。不过,该批教材不直接发给学生,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仍是此前云南省自己编写的 “三生教育”教材。书中特别谈到了“婚前守贞”,认为这是唯一能避免怀孕和传染性病的100%有效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学会性自律,避免伤害。当岁月的车轮驶入今天,而我们还在大谈特谈“婚前守贞”时,已经显得有些极不现实的了。性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守贞,而在于正确的对待“性”。
七嘴八舌说“婚前守贞”
课本,是生硬的教材;生活,却是活灵活现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国情与美国国情有着巨大的差别,可是,如果用心的话,创作出中国版的《美国派》和《成长的烦恼》应该不是太大的难事。尽管我们曾经有过《家有儿女》这样的克隆产品,但这类作品并没有涉及孩子们最需要了解的东西。所以,与空洞无物的“婚前守贞”相比,我们更需要中国版的《美国派》和《成长的烦恼》。
多从健康角度考虑“婚前守贞”
在婚前性行为并不鲜见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小学生都呈现出对性的宽容度和开放度的当下,讲“婚前守贞”显然有点不合时宜。然而,讲“婚前守贞”难道真的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吗?
从人性化的角度看“婚前守贞”,似乎不符合人性。的确,旧有的“婚前守贞”,讲究的是“守贞”,为某个人“守贞”、为道德“守贞”,而且是专指女性。但现在的“婚前守贞”,却是从健康的角度考虑,这显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婚前性行为有着诸多的坏处,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
令人欣慰的是,书中特别谈到了“婚前守贞”,认为这是唯一能避免怀孕和传染性病的100%有效的方法,这话显然没错。诚然,照本宣科的教育不一定会起效果,学生也不一定就此相信,更不一定从此就能够做到“婚前守贞”。但如果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将这个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使他们多一个成熟、理性思考的角度——这肯定不是坏事。
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而健康就是生命的本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人的健康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更应多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婚前守贞”,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懂得爱护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难道不是吗?
性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守贞
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首先都必须尊重人性的发展。违背人性发展的行为或教育,都是错误的。比如美国,曾经在很长时间内,禁止性行为的教育占了上风。他们认为婚前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应该的。可是,这种教育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婚前性行为未见减少反增多,未婚先孕者更是比以前多了起来。
实际上,婚前守贞不守贞并不重要。过分的强调婚前守贞,还会容易让人陷入理解的误区。有人可能会认为,婚前需要守贞,婚后就无需守贞了。似乎人只要一结婚,就拥有了不守贞的权利。而婚后的性泛滥,其危害比婚前的性行为更大,也更具破坏性。社会上流行的包二奶、养情人等现象的出现,恰恰也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性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守贞,而在于正确的对待“性”。一些人一提到性,就会联想到诸如“做爱、怀孕、性感、性病”等方面,他们往往忽略了“爱”。正如美国的一位教师所言,爱情是两性之间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缺少爱情的“性”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就是说,性,必须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而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性”,又何来什么不道德不纯洁?哪怕婚前发生,我们对此也应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却不应一概去否定,甚至进行无端的批评和指责。
而反观其他国家,已经很少提到“婚前守贞”这样的概念。如瑞典,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他们的性教育近乎“赤裸裸”,丝毫没有我们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幼儿时期开始,性教育就一直伴随着孩子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我们那些强加的观念,而是进行科学的生理指导以及性道德、性评价等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后,自由的做出个人选择和评判。至于婚前是否守贞,也同样是每个人看法不同做法不同,却不是提前灌输和整齐划一的给予定义了。
婚前守贞,纸上谈兵
当岁月的车轮驶入今天,而我们还在大谈特谈“婚前守贞”时,已经显得有些极不现实的了。现如今由于生活压力增大,我国青年普遍结婚较晚。
一些青年大多是三十岁才结婚,更晚些则到三十多岁才走进婚姻的殿堂。特别是一些女生,要求男方一定要有住房,否则就别想结婚。而在城市里拥有一套住房,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即便贷款买房,也需要经常长时间的打拼和积攒金钱,方能交得起首付。如此情况下,若一味的去谈什么“婚前守贞”,自然是纸上谈兵,也根本不切实际。
性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守贞,而在于正确的对待“性”
青春少女二十岁患子宫颈癌01-20
处男性生活第一次应注意的事项01-20
小孩目睹父母房事后的心态01-20
在儿子的眼皮底下过性生活!01-20
青少年过早性行为的三大危害01-20
盘点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误区01-20
青春期爱勃起的"小弟弟"01-20
少男少女如何看待“第一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