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低级?揭民国时期“黄色杂志”

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01-19 14:19:11 来源:太平健康网

  《良友》画报:眼睛的冰激凌

  1926年2月15日傍晚,在大上海的奥迪安电影院门口,红男绿女们鱼贯而入,一幕新电影就要开映了。几个印刷厂的学徒在影院外面,正向来来往往的摩登男女吆喝着,这次叫卖的东西却有点特别--一份新鲜出炉的画报。

  画报封面是一个手持鲜花、笑靥迎人的美人,那美人正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封面用彩色铜版纸印刷后格外鲜艳夺目。

  人文荟萃的上海素来无奇不有,却从未见过这么一份靓丽的画报。很多路人的目光一下被这份画报吸引住,大家纷纷为之解囊。很快各个书店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前来订阅。

  这份叫《良友》的画报从此不胫而走,一纸风行近20载,直到1945年10月才停刊,正式出刊共172期。那么多年基本每月一期,每期销量均数以万计,最高时竟达4万余份。

  这份画报几乎见证了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到40年代中期中国乃至世界的风云变幻,成了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综合画报。一旦你有机会邂逅它,便觉得其中自有乾坤妙不可言。

  12345678下页

  摩登都会的刺激

  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开埠后,上海从偏地小邑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这座充满着缤纷色彩的城市,背后隐藏着斑斑疮痍。旗袍和西服、月份牌和文明棍、黑帮和拿摩温、摩登女郎和洋人,这个被称为“远东商埠”、“世界名城”、“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曾经被多少溢美或抹黑之词形容过。

  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达,加之西方先进的摄影技术传入,为时尚画报这种大俗和大雅混杂的消费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文化空间。这时一份叫《良友》的画报应时而生,成了这个城市精神追求与时尚引领者。这份画报的创办全赖一人之力,甚至乃是创始人伍联德理想主义的一次实验。

  伍联德乃广东台山人,在1925年7月15日创办了良友印刷所。1926年2月15日,在印刷所开办7个月之后,他创办了《良友》。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轻、富有、有魅力的画报是读者“良友”。

  《良友》画报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图文并茂。在这本画报之前出版界照例出版,没有什么技术改良,依然是白纸印着黑字,永远弹着没时间性老调。新生的《良友》不敢说对出版界有何贡献,却把印刷加了很多颜色,让人眼前充满有趣和生动。内容方面除了那些蝇头文字,还大量刊载明星名媛写真和时尚图片。用此手法刺激大众幻想,唤醒人性深处的审美追求,制造出上个世纪初上海的一套流行体系。

  画报是标准的海派刊物,能从中听到市声,窥到市影。1934年的《良友》85期有一组名为《都会的刺激》图片。舞台上歌舞团放肆地热舞着,户外广告牌上美女与上海啤酒齐齐出现,四行储蓄会新建的摩天大楼直插云天,跑马场看台上热火朝天,《金刚》电影海报新鲜出场,穿着高叉旗袍的诱人女子翩翩而至……

  同年87期《上海的声光电》展现了工业文明下的上海景象:广播、轮船、舞场里的爵士乐队、电影片场、吹哨的巡捕、叫卖的报人,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夜色中热闹的南京路,灯光笼罩的高大建筑物,华丽的百乐门舞场霓虹闪烁。空中密布交织着的电网,电炉、电话、汽车、有轨或无轨电车等现代化工具充斥街头巷尾……显出城市里嘈杂而纷乱的繁忙景象,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

  88期的《上海的高阔大》则选择一些代表性场景,如法租界十四层高的摩天大楼,双层城市公交车,都市女郎脚蹬高跟鞋露出一双玉腿,报时大钟上的红锡牌香烟广告……这些像一袭华丽的长袍罩住了上海的躯体,展现出现代都市的生机勃勃。

  这几期主题策划均是十余幅照片重叠杂陈。仰拍的视角加强了“危楼欲倾”的视觉冲击,更迭的光与影显得纷乱无序,凸现出都市匆忙跳动的节奏。一个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跃然眼前。

  《良友》对大都会的描摹还表现女色上,刊载了大量美女照片。这些富有魅力的美女告知人们,作为一位都市女性必须像她们一样拥有时髦的服饰、新潮的发型、诱人的体态等。人们在凝视中消费着她们的如花容颜,勾起对都市摩登生活的无限欲望,甚至被目之为眼睛的冰激凌。

  花样的封面女郎

  《良友》最引人瞩目的是花样的封面女郎。当下大多数杂志封面都是性感美丽的女性,用她们来撩拨大众和刺激眼球,以便从密密麻麻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而《良友》早在80多年前就深谙此道,不同的是它还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不如现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肆无忌惮。

  这份画报从一开始就摒弃了流行的月份牌似画像,创刊号封面即采用“胡蝶恋百花”,刊登了日后大红大紫的影星胡蝶玉照。那么,为何不采用之前那种描摹绘画呢?

  因为当时摄影技术逐渐进步,人物照片已具有礼仪性和情感性的社交功能,人们会把自己照片签名题诗送人,作为缔结友谊的方式。所以,《良友》选择摩登女郎照片来诠释“良友”,用标注公众人物真实姓名来展示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为画报带来现实感和吸引力。

  几成公论却有失偏颇的观点是,《良友》封面女郎是晚清名妓小报传统的延续。这些观点认为《良友》虽从不登名妓照片,但那封面女郎依然带有诱惑性,是“名妓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其实,《良友》与小报围绕名人八卦不同,它更注重西化和现代化都市或家庭背景中展示女性现代含义。封面女郎总体是出身中上层社会,大多是前卫女子、电影女星或贵夫人,她们年轻漂亮而打扮得体。把传统女子从闺房中拉到大庭广众之下,是对传统妇女三从四德依附形象的一种逆反,这种形象成为时代新女性的写照。

  据统计,在《良友》总计172期过刊中,有161张封面女郎照片,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张男性封面。这些封面女郎大多数有名有姓,其中有14人出现了二三次。徐志摩的交际花太太陆小曼、好莱坞的中国影星黄柳霜、大上海著名影星阮玲玉等都在封面上露过脸。出现频率最高当属胡蝶、陈云裳、严月娴和李绮年,她们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明星,每人前后出现了3次之多。

  其中尤以创刊号出现的胡蝶为特殊,她再次出现是在《良友》百期特刊上。这时的胡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她在《姐妹花》电影中一人饰演两角,创造了轰动世界的票房收入,甚至外国观众比之于好莱坞的嘉宝。已被封为电影皇后的胡蝶,身穿修长旗袍,手捧青瓷花瓶,面含微笑的出现,比刚出道时的清纯多了一份妩媚,就如同《良友》一样对读者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纵观《良友》封面女郎的妆容,仿佛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时尚生活演进史。早期封面女郎面庞扁平,细长眼睛配上柳叶眉,朱唇粉腮颔首侧脸,与传统东方审美标准相当吻合。她们的神态或是低眉顺眼,或是托腮凝思,从不敢抬头正视读者。

  《良友》封面女郎的服饰最具时代感,几乎是潮流和时代的语言。最初的封面女郎大多身着传统服饰,比如较为宽松的短袄马甲或袄裙。接着出现各式短装和便装,甚至出现运动装和泳装。比如在69期出现一幅手握网球拍、身穿运动服的青春健美的女士。77期甚至大胆地出现了泳装,她是有美人鱼之称的杨秀琼。尽管这时泳衣还显得相当保守,上衣和短裤是连成一体的套式,但这种前卫方式一登场即引起满城议论纷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时尚女性更是彻底现代化了。比如84期封面女郎穿着西式长裙,一手掐腰摆出舞女的造型,一手指着充满未来派趣味的背景图画:1934和一只巨大的钟。英文标注出:中国最流行最有吸引力的杂志。非常具有罗曼蒂克的时尚气息。

  其中最受这些封面女郎青睐的非旗袍莫属,这种经过改良的无袖高领旗袍,高度开叉的裙裾与修身的腰部,亭亭袅袅地把各种玲珑身材凸现出来。那些衣着旗袍的女子让人眼花缭乱,窈窕的她们在《良友》上顾盼生辉,充溢着大上海的万种风情。

  《良友》充满着梦幻与诱惑的封面女郎,让整个画报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这种资产阶级趣味自然遭到一些人的严厉批判。连沈从文也因此讽刺《良友》一面刊女校皇后一面谈电影接吻方法,是制造上海口胃。

  《良友》面对指责则委婉地声辩,女性是一种美的表现。正名之论在99期画报曾别出心裁呈现。此期戏说时代标准女性,如胡蝶之名闻四海,宋太夫人之福寿全归,宋美龄之相夫贤德,何香凝之艺术天赋,丁玲之文学天才,杨秀琼之泳坛健将……

  其实,作为读者大众的“良友”,画报不可能只为着挑逗好色者。而只有维持清名不坠,方能保持几十年畅销不衰。《良友》封面女郎们都是有真实身份的现代女性,不是意淫或性幻想对象,她们是女明星,是女运动员,是社会名流,是中国女性的新榜样。画报通过这些新女性的典范,解放了套在广大女同胞头上的紧箍咒,重新定义女性的现代价值。封面女郎的独立身份正是画报所要展示的,这也是对名妓小报传统的颠覆。

  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已日益模糊,唯有《良友》封面女郎却在历史深处摇曳着,风华绝代的形象几乎代表了一时代的上海女子,她们穿着绸缎旗袍、发髻高挽,制造了太多凄惋动人的大城小爱。

  良友遍天下

  随着《良友》的社会声誉渐隆,朋友真是遍布天下,很多社会名流都对它主动示好。作为学术界领袖的胡适赐稿《良友》,写了《请大家照镜子》奉上。著名记者戈公振甚至经常去《良友》办公点走动,提供一些国外拍摄的照片。丰子恺、老舍、郁达夫等名家几乎都与《良友》保持较好友谊,留下一些动人的故事。

  从《良友》的13期开始,几乎每期都有社会名人题写刊名。知名人物所题的“良友”两字琳琅满目,各逞才情的书法既装点了画报的文化品味,画报又借用这些书法作了无声的广告。名刊名人,锦上添花。

  由此可见,《良友》比较擅于利用名人效用,借势名人来扩大画报的影响力,这点还鲜明表现在画报的几大著名栏目--“近世十大伟人画传”、“现代成功人物自述”、“名人生活回忆录”。

  大凡名人都有自己主观努力和奋斗历程,这往往能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画报从27期开始以“近世十大伟人画传”为题,陆续刊登了包括孙中山、罗斯福、马克思、爱迪生、卡内基等,从国内到国外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名人的桥梁,潜移默化地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

  《良友》从45期开始,还设立含有强烈励志意味的“现代成功人物自述”,呈现出名人们成功背后的奋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后期索性改为“名人生活回忆录”。山到成名自然高,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背后肯定有很多不同寻常的故事,回忆录可是一个励志的好题材,自然受到读者的欢迎。

  《良友》犹如中国出版界园地里一朵可爱的蔷薇,逐渐成为大众心中挥之不去的良友。在其百期纪念特刊中号称--“《良友》无人不读,《良友》无所不在”。刊出的“本志读者一斑”,有一幅对开两页的读者群像,既有老舍、叶灵凤、张天翼、胡蝶、金焰等社会贤达,也有家庭妇女、职业女性、黄包车夫、小职员、学生、掌柜先生、戏院顾客等一般市民。“人人读《良友》”固不可能做到,或只是其一种宣传策略,或可看作其远大抱负和美好设想。

  事实上,《良友》确已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读者不仅遍布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也都有《良友》。

  当时军阀割据宛如独立藩镇,货币和邮政有时都互不通用,以致有的地方读者想订阅画报十分艰难。例如当时有一个远处云南省的读者,寄来用头发编成表链一条,希望可作为订阅《良友》画报的报费。说如果不行,他将改寄火腿或大头菜。读者对《良友》的求慕之心惊天泣地,《良友》真的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

  然而,《良友》却长时间被认为是低级的文化读物,烙上资产阶级低俗趣味而被扔进历史的暗角。半个世纪来它像被人遗弃的怨妇,在正史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良友》为历史保存了太多珍贵的瞬间,这些照片可以讲述故事、交流思想或表达感情。当怀旧在生活的河中悄然泛起,与小资情调构成同谋,《良友》在这股热潮中成为旧上海风情的典范,如胶似漆地被一起贴上了时尚的标签。《良友》上留下的旧上海的风花雪月、金枝玉叶还有红颜遗事,吸引着无数小资男女去寻寻觅觅。

《良友》低级?揭民国时期“黄色杂志”相关文章:

大陆男性人均性伴侣3.5个01-19

实录:中国女性的自慰现状01-19

少男少女的希冀?01-19

解读现代性爱文明中的秘密01-19

最有名的情色吉尼斯纪录01-19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01-19

性爱的男女沟通艺术01-19

古代帝王的纵欲的生活01-19